阿義農莊吃完豐盛的午餐後,我們立刻整隊來到大溪老街,

在月眉停車場停好車後,又換了導覽老師來為我們解說大溪,

一路上走過了乾竭的大漢溪後,就先來到了普濟堂,

看似小廟,主祀關聖帝君,即恩主公,

現在台北有名的行天宮及三峽的恩主公,

即是從這裡分祀過去的。







主祀的關聖帝君,距離很遠,我手震了。







這是石板古道,百餘年前,大漢溪曾為交通要道,

石板古道近大漢溪碼頭,石板則為壓艙石,

且為體驗工人辛苦、體力有限,每塊石板階梯並不高,

在大溪,類似這種石板古道不止一條。



這是黃家祠堂外牆。



福仁宮,主祀開漳聖王。



一開始我們就進入了和平路老街,在大溪另有中正路老街。

在老街上,留下的老建築,除了有古蹟之美外,

還看得出當時的富豪,是如何將中式的吉祥寓意,

融入西式的建築中。



光從"雅趣"中,就可以看出,上方有"松柏長青",

左右有鳳凰及象徵富貴的牡丹,而下方還有意寓耐勞的大象,

經由導覽老師一一解說,原本無趣的建築似乎又活了。



每幢建築上方的吉祥物及花樣各有不同,這間書有"淑氣"。







在金源裡,就是有名的"里長嬤碗粿",

因為中餐很飽,所以這次大溪老街的食物都沒有吃到,

大家都選擇可以外帶當伴手禮的。



還有阿原肥皂,阿原的品質很不錯,就是價位貴了點。



喜歡來大溪老街的另一點,是大溪有不同於其它老街的"氣質",

抬頭看看招牌,縱使不識字,光看招牌材質也知道是木器行。



之後又走到了中正老街,看到這與和平老街不同的建築,

這建成商行最令人稀噓,光看佔地,

就幾乎是老街其它老屋的兩三倍大,但如今只留門面,

牆後的建物早已不剩,只有荒煙蔓草。







看著建成商行的細部雕花,不難想見當年的盛況。



除了建成商行,其它的老建物保存都不錯,先記有著其他建物沒有的彩繪。



又是一個特別的招牌:"豬(租)"腳踏車。



走出了大溪老街,往中正公園的路上,發現了這教堂,

大溪教堂不少,但最大的好像不在這裡。



這是蕭故陸軍化學兵上士曜友銅像,立於大溪中正公園內。

蕭班長因見一女童沈於急流中,勇於救人,

但因水勢湍急,最後被吸入涵洞中。



再往下走就是大溪橋,聽說這座橋晚上更美。



可能是為了和大溪老街建築相呼應,大溪橋的建築也隱隱與老建物雷同。







不知不覺走到了傍晚,又是整隊出發,吃完了晚餐,就要回去台北了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卉(huiko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