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在風光明媚的萬年青飯莊用完午飯後,我們又開始了今天的行程,

近一點左右立刻來到了寒山寺,不知道是否因為假日人多,

我們在蘇州那兒都是人,寒山寺以人山人海來形容絕不過份,

之後上網看到別人的遊記,寒山寺頗有莊嚴之貌,

與我們當日所見大不相同,因此有許多無法好好地拍照,

大陸人推擠起來,是不管自己的穿著多高貴,

更不理別人的相機是多價昂的。

這裡是千年古剎寒山寺的入口處,門口那個紅布條,

真是俗氣極了,與寒山寺名滿中外的人文氣息太不搭了。



接著我們還是不能進去,要先買票,這個鐘苑,進入敲鐘還要再買票。


寒山寺,建於六朝梁武帝年間,初名"妙利普明塔院";

至唐貞觀年間,寒山與拾得二僧,前來作住持,並改名"寒山寺";

至宋年間,節度使孫承祐建造七層浮屠,後又改稱「普明禪院」

據當地地陪說,普明塔的頂端,為黃金鑄造,

但該普明塔院,為近代改建,非原古蹟之貌。



稍晚我們會進入普明塔。

順帶一提,寒山寺買門票進入後,可不是一票到底,

燒香要錢,進鐘樓要錢,敲鐘也要錢。

所得聽說部份供養出家師父,大陸這個無神論的地方,

出家人是有給職的,另一說是公務員,不知何者為真,

總之感覺不怎麼清心寡欲就是了。



至售票處前,沿路多是歷代與寒山寺有關的詩文或佛偈,

能悟自性即是我佛,諸如現代寒山寺要錢的種種俗氣行徑,就付之一笑吧!











好不容易有逮到空檔拍到這個與寒山寺同拍的景,

我可是在大熱天對焦許久,一沒有人,立刻叫人快上呢!

不然寒山寺這三個大字,是中外無數遊客的大熱門。

"寒山寺"這三字,款署"東湖陶濬宣書",刻工是江南有名的周容,

年代應在宣統年間,三十年代時這三字雜草叢生,後有廿年不知蹤影,

於1954年尋獲,便築一照牆,嵌入新的影壁中。



真正寒山寺古佛,就這個佛龕大小而已,

猜測或是年代久遠,或是香火鼎盛,

佛龕整體呈現黝黑,極不清晰。


有同事之後轉述當時地陪說法,寒山寺這個香爐,為台灣人所捐建。

(據網友阿絮更正:已非台灣人所捐贈,而改成了蘇州市當地所贈)








這兩句話就鄙人之感,極為諷刺。



寒山寺主體為江南庭園風格,但寺柱或因收入豐厚,金碧輝煌。



大雄寶殿內,主祀釋迦牟尼佛,兩側為阿難及迦葉尊者。







旁有十八羅漢。



這古鐘已非張繼時的"唐鐘",甚至連明代再建的鐘亦因戰禍,

不知去向,據地陪所說,為日本人所撂奪,但不肯歸還,亦不知去向。

康有為曾慷慨題詩,就為向日本人討回歷史文物:

“鐘聲已渡海雲東,冷盡寒山古寺風;勿使豐幹又饒舌,化人再到不空空。”

而日本人在遍尋不著那口古鐘後,又由日人出資重鑄,於光緒年間重返寒山寺。

只能說,當時國力衰微如斯,黎民尚且朝不保夕,何況一口鐘?



此為"寒山問拾得圖"。

昔日寒山問拾得曰:

世 間謗我、欺我、辱我、笑我、輕我、賤我、惡我、騙我、如何處治乎?

拾得云:只是忍他、讓他、由他、避他、耐他、敬他、不要理他、再待幾年你且看 他。

據地陪說:寒山之名,因其出生於寒冷之山區,故得之。

拾得為寒山之徒,孤兒出身,由寒山拾得扶養之,故名"拾得",

另在蘇州本地話裡,拾得與"捨得"同音,隱隱與佛家"有捨才有得"相喻合。

但回來拜孤狗大神,又與地陪說法不同,僅供參考。



今日大概許多旅遊團相碰,寒山寺怎麼拍都是人山人海。



在心包太虛殿中,有許多紅絲帶。



寫滿了芸芸眾生的心願,當時大陸高考剛過,許多祈求金榜題名。



不知那蹦出來小女娃兒。



佛家之地,欲求"清淨"竟不可得。











普明塔,為宋代所建之七級浮屠,只能上兩層樓,

塔裡樓梯甚陡,建議穿高跟鞋不要嘗試。

寒山寺歷經時代摧殘及戰火,已被摧毀並重建多次,

目前所見,所建於清光緒及宣統年間,

該塔之二樓以上,皆因"危險"而停止開放。







在普明塔居高臨拍,附近景色一覽無遺,

但這時又接近集合時間了,又是一趟蜻蜓點水。











最後出口處有這塊觀音石,這是好不容易逮到沒人的空檔拍的。



另外還有這口仿古的大鐘,旁刻有妙法蓮華經。

(由Irene提供照片。)



張繼在楓橋夜泊,留下千古傳唱,

今時初訪姑蘇城外寒山寺,

未聞鐘聲穿耳,只見銅臭滿地!

離開寒山寺,我們要去拜訪貝聿銘的家,

為蘇州園林代表,孕育出國際建築大師的古典雅園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卉(huiko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